9月22日,第十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萬眾期待中拉開帷幕,一場光與影的盛宴翩然降臨,正式開啟福州與電影節的第二個十年。
中國演員與印尼演員共同演繹國際歌舞《絲路花開》。記者 原浩 攝
電影為媒 世界為友
夜幕下,光影交織的福州與世界共享一場“電影之約”。
本屆電影節延續國際化元素,吸引全球目光:影片征集方面,共征集參展、參賽影片超過3500部、覆蓋135個國家和地區;精選展映影片100部,涉及俄羅斯、法國、意大利、伊朗等44個國家和地區,匯聚成一場多元文化的光影盛宴。
來自五湖四海的電影人,讓這場盛宴更加閃耀。上百位中外嘉賓出席,橫跨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作為主賓國,以電影為媒,拉近彼此距離。今年正值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中印尼建交75周年,本屆電影節借此契機,重點打造印尼主賓國活動,推動中印尼交流合作。
印度尼西亞導演加林·努格羅表示:“當我收到電影節的邀請時,我的團隊說,一定要來。這不僅是一次電影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互動。”他特別提到,在印尼的華人中,約60%祖籍是福建,“參加此次電影節,更加感受到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
福州的夜,也打動了比利時演員、攝影師馬提亞斯·德爾甫。“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這是我第二次來福州。”他感嘆道,這是一座有山、有水、有茶的城市。人們在江邊跳舞,夜景令人沉醉,他非常喜歡這里的氛圍。
波蘭紀錄片導演拉法爾·里斯托帕德則從創作的角度談及本屆電影節的意義:“不同國家的電影語言不同,但傳達的情感是共通的。”他說,他看過王家衛導演的許多作品,也能產生共鳴,“如果我們能跨越語言的障礙,就能在電影中觸摸到共同的人類情感”。
本屆電影節不僅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國界的文化對話與心靈碰撞,彰顯著全球電影人對藝術、和平與理解的共同追求。
薪火相傳 向光而行
回望絲路電影節的12年,從新芽破土到萬木爭榮,從涓滴細流到浪潮澎湃,從一束微光、一聲驚雷,到一場人間夢。
電影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文明的交流、文化的共振貫穿電影發展史。而今年,恰逢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這不僅是時間的刻度,更是一段文化與夢想的接續。
本屆金絲路獎依然設置了十個獎項,從影片到導演,從演員到攝影,每一份提名都是一次對電影藝術的致敬。《永無止境》《父輩的天空》等入圍紀錄片單元;《約翰·瓦爾達爾大戰銀河系》等入圍動畫片單元,叫好又叫座;《翠湖》《你殺死的東西》《藍海》《關于人與戰爭》《異羽之鳥》等入圍主競賽單元。
演員陳數說,在評審過程中,她特別留意不同電影中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呈現以及故事主題延伸出的內在態度。她認為不同國家的作品展現了女演員們多樣的表演風格,這對她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創作層面的學習。
“我們始終堅持對絲路電影節影片的評審標準。一部電影是否能真誠展現區域或民族文化特質,它是否觸及到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境遇?優秀電影總能跨越障礙,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國知名導演陳凱歌說,電影節的選片已逐漸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既注重作品的藝術完成度,也關注其與時代、土地的深層聯結。他特別提到,評審團隊涵蓋編劇、表演、攝影等多領域專家,體現出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熟與協作精神的增強。
中國編劇、導演陳宇認為,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既保留了深厚的南方傳統,又以開放之姿成為交流的前沿。這種“守正與出海”的雙重特質,恰是絲路電影節的精神縮影——既扎根本土文化,又主動與世界對話。在與各國電影人交流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久違的開放與熱情,這正是文明互鑒最具生命力的體現。
閩都印記 光影共生
一邊是有著2200年建城史的福州,一邊是歷經十余年的電影節慶,兩者相交相融,碰撞出了精彩火花。
啟動儀式現場,一曲《福》的悠揚旋律拉開活動序幕,歌聲流淌間,軟木畫、連江剪紙、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絢爛的福州非遺融合其中,一幅光影畫卷徐徐展開。
在緊隨其后的群舞《三條簪》里,“水”的意象貫穿整個作品,深藍的舞臺、三條簪造型、極富張力的舞蹈動作,盡情展現女子的品格與家國情懷。
而電影節的福州元素,不限于舞臺之上。從大銀幕到坊巷街頭,從《羅小黑戰記2》中出現的“榕城會館”,到三坊七巷、煙臺山等成為熱門取景地,電影與城市的交融日益深入。
這些都深深烙印在演員王景春的記憶里。“我和福州還真挺有緣的。”王景春拍攝《地久天長》時就在連江黃岐半島待了整整一個半月,“再次來到福州,感覺特別熟悉與親切。盡管我這兩天一直守在影院看片子,但晚上還是會抽空去感受一下福州的美麗夜景、特色美食,覺得都非常好”。
絲路電影節扎根于福州的土壤,如今已生長出了一個枝繁葉茂的新生態。對福州市民而言,這就是“家門口的光影節日”,也是可感可觸的生活一部分。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