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縣橋東村古樹群。
4日,《人民日報》刊登《古村落里有片“寶樹林”》一文,報道了閩清縣梅溪鎮橋東村保護古樹群的故事。這段傳統村落生態保護的佳話,成為福州推進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生動縮影。
記者從福州市林業局綠化辦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橋東古樹群面積達34畝,主要樹種為石楠、樟樹、楓香、馬尾松、油杉等。這片古樹群有140多株樹木,平均樹高16米,平均樹齡150年。
楓香樹。
橋東村是一處傳統村落,保留著連片清代古厝,古樹群生長在這些古厝前后。據悉,古厝是橋東謝氏祖先的開基之地,依山而建,200余年間,從一座、二座,發展到三座疊連,規模恢宏,曾被外鄉人譽為閩清的“布達拉宮”。
橋東村黨支部書記謝其釗在受訪時表示,長輩一直教導后輩,村里無論怎么發展,都要先考慮這片古樹群。“一定要保護好這片樹林”,早已成為村民們的共識。2013年前后,曾有人來村里找到不同村民,出高價想買走古樹群里的桂花樹,大家都不肯答應。一天晚上,村里老人發現,桂花樹旁停了不少外頭來的車。“怕是有人要來偷挖”,消息一經傳播,村民們自發集結起來,輪流在村口守夜兩三個月。
正是始終抱有保護古樹的思想,過去數十年,盡管有部分族人相繼搬離,但參天古樹依然挺立著,形成了十分優良的生態環境。
如今,這片古樹群獲得了更全面的守護。據悉,閩清縣林業局已為每株古樹建立了檔案,詳細記錄古樹的位置坐標、冠幅、胸徑、樹種、樹齡等信息,并將其推送給負責巡護的護林員。護林員在定期巡護古樹群時,除了查看古樹病蟲害情況以及周邊環境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等,還根據檔案信息比對古樹長勢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生長問題。此外,在通往古樹群的村道上也都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與公共視頻監控設備,便于管理與保護。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