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風拂過閩江口,推來萬頃碧浪,鑄就天賜的避風港——福州港。
這里環山沃野,派江吻海,上連四郡,外通諸洋。兩千年前,福州先民從此出發,劈波斬浪,一代代接力開拓出綿延萬里的“海上航路”。
它承載著鄭和七下西洋的榮光,也刻錄了馬江海戰的嗚咽;它曾創造“世界茶港”的傳奇,也開啟了近代海軍的求索之路……
而今,從揚帆遠航的壯闊史詩到萬商云集的現代樞紐,風帆與巨輪在同一個港灣相遇,訴說著這片土地向海而興的開放故事。
風起太平港
1992年的夏天,福州長樂仙岐村的寧靜被打破。村民在海邊沙地挖掘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幾尊泥塑神像。經專家考古發掘后,一座古地宮遺址伴隨著50余尊神像和數十件陶瓷、古幣等文物重見天日。
其中,一座彩色塑像尤為奪目。這是一個高130厘米的男性坐像,他面容慈祥,姿態端肅,身披貼金紋飾的紅色蟒袍,足蹬皂朝靴,左手輕放膝上,右手扶著腰間白玉帶。2003年,經權威專家鑒定,這尊塑像被認定為我國當時發現的最早的鄭和塑像。
為何鄭和塑像會深藏于福州的海灘之下?答案指向六百余年前那場改寫世界航海史的壯闊征程——鄭和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出海前均在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1930年,長樂南山出土《天妃靈應之記》碑,碑上所記的“余由舟師,累駐于斯,伺風開洋”銘文,正是這片土地作為鄭和船隊核心駐泊基地的歷史遺存。
“鄭和屢屢選擇福州作為開洋出海港,一是因為福州每年10月至次年7月規律性的東北風與東南風為船隊往返提供了絕佳動力;二是太平港水面開闊,可泊數百船,四周山巒環繞,是天然的避風良港。此外,明初福州市場繁榮,物資充沛,船隊下西洋所需的大量糧食、木材及商品,絕大部分得以就地采辦。”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玉祥說。
福州從漢代就設“東冶港”,自古以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從地理、人員、造船等諸多因素考慮,福州都具備絕佳的侯風開洋條件。
福州港江陰港區碼頭(林善傳 攝)
于是,便有了史書上描繪的震撼一幕:鄭和船隊二百余艘寶船云集太平港,船隊在此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補給物資,祭祀海神,港口繁忙異常。《長樂縣志》記載:“三寶太監駐軍十洋街,人物輳集如市。”
28年間,鄭和船隊從這里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直抵非洲東岸與紅海之濱,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內陸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經此走向世界,福州港成為連接中國腹地與世界的交通要道。
茶香萬里的“世界茶港”
鄭和七下西洋的繁榮景象倏然而逝。此后的幾百年間,海禁、倭亂、閉關鎖國使海路不暢,嚴重阻礙港口的正常航運和貿易,福州港對外貿易漸呈衰落之勢。
茶葉的流行,給福州港帶來新的機遇。
17世紀,荷蘭商人將武夷茶運至歐洲,這一產自閩江上游的茶葉開始風靡西洋,贏得“中國茶”的美譽。18世紀起,武夷茶成為英國皇家飲品,王公貴族競相品嘗。
彼時,清政府僅開廣州一口通商,武夷山的茶葉抵達珠江口要翻山渡河,途經千里,整個過程時間久、耗費高。英商一直想打通武夷山沿閩江直通大海的航運通道,賺取更豐厚的利潤。
因此,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時,福州成為英國極為看重的商埠。“福州、廈門兩地之所以被英國看中,就是為其攫取茶葉提供運輸便利,所以在《南京條約》談判時,英方強烈要求加上福州。”福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葉紅說。
不過,福州是八閩首邑、政治文化重地,即便開埠,清政府也并未真正允許外商從福州販運茶葉。直到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阻斷了從武夷山輸往廣州、上海的茶路,福州港的茶禁才被迫解除。歐洲商人發現,沿閩江順流而下,將茶從武夷山運往福州港只需4天,比運往廣州、上海要快得多。
從此,數量龐大的茶葉裝袋封箱,從福州港行銷海外。
據統計,1854年到1872年間,從福州港出發的運茶帆船占中國港口出發船次的56%,福州港輸出的茶葉量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福州港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茶港”。
始建于宋代、一直作為閩江航道標志性建筑的羅星塔也因此成為眾多西方水手口中的“中國塔”。漂洋過海的郵件只要寫上“中國塔”,便可準確無誤地寄達福州馬尾港。
海絲之路的貿易樞紐
7月11日,在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之際,福州港上演了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在距離羅星塔不遠處的江面上,數位史志、考古、船政專家學者共聚“海巡06”輪,就海洋文明深度交流,碰撞思想。
“福州港以百川入海的開放性,呈現出較強的國家海洋戰略支點特性。從東漢東冶港的舳艫相接,到水下考古發現的沉船,莫不如此。”福建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余慧君回溯道。
上世紀90年代,福州港邁出“向海進軍”新步伐,開啟外海深水港區建設的戰略轉型。歷經數十年的建設,福州港已從過去最大靠泊等級不足萬噸、全港貨物吞吐量僅為89萬噸的閩江河口小港,發展成為涵蓋河口港與海港、最大靠泊等級超30萬噸、年吞吐量達3.35億噸、貨物吞吐量居全球第19位的國際深水大港。
2024年8月8日拍攝的福州港江陰港區自動化裝卸作業現場(林善傳 攝)
如今的福州港還是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絲路海運’品牌航線在此密集開行,織就到達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等地的80條內外貿航線,通達40多個國家和地區。”福建省福州港口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余賢順說。
此外,海陸聯動也為福州港拓展了新的朋友圈。自2022年7月首列中歐班列開行以來,福州港中歐班列已暢達五國十四城,一條橫貫亞歐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正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依托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的優勢,福州港的臨港產業也在破浪前行。中印尼“兩國雙園”已建成5條跨國合作產業鏈,福清江陰萬華集團、連江申遠新材料、港電儲一體化集群、羅源鋼鐵產業集群等重大項目,串聯起一條生機勃勃的臨港經濟帶,支撐著多個百億級乃至千億級產業加速崛起。
“福州港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續寫著從‘世界茶港’再出發的嶄新傳奇,讓‘中國塔’下的開放潮聲,響徹世界,奔向未來。”余賢順說。
刊于《參考消息》2025年7月31日第8版
來源:參考消息
編輯: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