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是大暑節氣。那么,大暑時節,福州有哪些特色習俗和美食呢?記者就此采訪了福州民俗專家。
習俗一:食荔枝。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大暑前后荔枝鮮美,福州人會在此時吃荔枝。由于擔心上火,市民用荔枝蘸醬油,這是福州獨一無二的傳統吃法。
習俗二:吃“二咸一甜”。邱登輝提到,第一碗:蛤炒絲瓜。大暑時節,花蛤、蟶等貝類肥美。其中,花蛤可爆炒、清蒸、做湯等。第二碗:清燉石蛙。大暑前后,鼓嶺等山區人工養殖的石蛙大量出欄。石蛙處理干凈后加半碗清水、一撮鹽、一片姜等,隔水猛火清燉15分鐘,具有健脾消積的功效。第三碗是甜品。連江海岸巖石的海石花,曬干后在鍋里熬成膠,過濾后冰凍加蜂蜜,當地叫“海草凍”。
習俗三:吃“豆腐囝”。據《福州習俗與二十四節氣》記載,以前每到夏天,人們時常看到有人一邊敲著小鑼,一邊叫賣“豆腐囝”。福州豆腐囝,在別的地方叫豆腐腦、豆腐花。“豆腐囝”細嫩、柔軟、清爽,是消暑的夏令飲品。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