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臨近,永陽大地上,處處洋溢著濃濃年味。莊寨里,肥獅起舞,伬唱悠揚;古鎮中,趕圩日里人流如潮,熱鬧非凡;大樟溪畔,三出宴在鄉親們的張羅下隆重開席,向遠道而來的客人獻上香糯的蛋燕,歡迎大家的到來……
一方水土一方風情。永泰,地處福澤四方的山水之間,千百年來,植根于農耕文明的土壤之上。永泰人民積極樂觀、堅韌進取的閩人智慧,在代代相傳中歷久彌新,造就了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
椽板龍民俗活動(資料圖) 。陳成才 攝
多彩民俗迎新春
中國幅員遼闊,在春節期間展現出一幅幅絢爛多彩的風俗畫卷。全國人民共慶佳節,但過年的方式卻各有精彩,永泰的春節習俗,也別具特色。
永泰人俗稱春節為“做年”,這是集祈福禳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永泰的“做年”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是民間文化。而民俗儀式文化又是民間文化最活躍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這部分文化往往以神化或神秘的形式表達。”永泰當地民俗專家表示。
“祭灶”是永泰春節習俗中的重要一環。在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祭灶”活動,在家中擺放灶糖、灶餅、粿品等祭祀“灶神”。
“祭灶祭神明,灶公灶媽上天庭,玉帝面前講好話,帶金帶銀下凡塵,保佑依厝會平安,保佑田園好收成……”在永泰民間,“祭灶”歌謠廣為流傳,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春節期間,當地村民會集體舉行多項春節迎神賽會文體活動,其中,尤為出彩的當屬流傳于梧桐鎮埔埕村的“椽板龍”民俗活動。它是增進鄉鄰及宗族團結的重要紐帶,見證了埔埕村的節令風俗、信仰禮儀的演變,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椽板龍起源于明末清初,興盛于乾隆年間。傳說,當時的梧桐鎮埔埕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便組織了舞龍活動,每家每戶自發捐贈一條板凳連接成龍,故稱“板凳龍”。后因板凳舞動起來太費勁,且動作笨拙不美觀,改用椽板制作。
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椽板長4米,加上龍頭龍尾,龍身共長138米,需近百人才能舞起來,達到了“節節通明復蜿蜒”之意境。鑼鼓一響,龍頭一擺,全村老少都自發參與到這場盛事中。
如今,村里的長輩會將世代相傳的舞龍技巧繼續傳授給自己的孩子,這也使得椽板龍成為了蘊含家族傳承元素的一種民俗活動。
三出宴里品年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春節,也是飲食文化尤為豐富的節日。
“每年正月,我們這有吃春宴的習俗,以期在新年里討個好彩頭。”永泰當地長者表示。
春宴又稱“三出宴”,共十二道佳肴,是永泰縣文化底蘊最為深厚、菜品最為豐富的特色宴席,也是當地接待客人的最高禮遇。
三出宴的得名,源于賓客在宴席上,需要三出席面,每上四道佳肴,賓客便要洗一次臉。這看似復雜的規矩里藏著的是永泰人的好客、真誠,他們希望參加宴席的客人慢慢吃,多留一會,因此三出宴又有“不散的宴席”之稱。
三出宴十二道佳肴中,當地名菜蛋燕是頭道菜。蛋燕原稱“蛋面”,改名與一則故事有關。相傳,明朝正德皇帝曾來嵩口古鎮,衙門官兵艱難度日,無物奉敬,于是緊挨衙門的鄰居煮了一道祖傳蛋面送來。皇帝舉筷品嘗,嘖嘖贊嘆,詢問乃知為蛋面。或許是口音南北差異,他將“面”聽成了“燕”,連連稱贊:“蛋燕,香也!”從此蛋燕揚名天下。
“轉雞頭”文化是三出宴酒文化中最精彩的一章。白斬雞作為壓軸菜上桌,雞頭對向首客,首客飲酒,然后將雞頭轉至周邊客人,座上眾人依次飲酒轉雞頭,直至轉回首客,全桌方可享用雞肉。“轉雞頭”蘊含著當地的親情秩序、淳謙鄉風,有濃厚的禮儀感。
新春期間,永泰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策劃了系列文旅活動,為八方游客呈現一場融匯永泰美景美食、節慶年俗的新春文化旅游盛宴。
其中,2月9日,永泰城關美食街將舉辦新春春宴活動,設宴50桌,用本土地道美食款待八方來客。
2月12日是元宵節,永泰將上演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龍騰送平安”椽板龍元宵踩街活動。屆時,一支由約150人組成的椽板龍舞龍隊將從城峰鎮石圳村出發,一路歡騰至樟城鎮城關村,共同慶祝傳統佳節。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