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地游客專程來福州體驗“三條簪”妝照。記者 原浩 攝
過去一年,福州文旅市場“熱辣滾燙”,預計全年接待旅游人數1.27億人次、游客旅游總花費達1175億元。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福州錨定今年文旅發展新目標——力爭全年旅游人數突破1.38億人次、游客旅游總花費突破1300億元。在福州市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促進文旅商深度融合”成了市人大代表熱議的話題。
跨界融合
讓傳統文化“潮”起來
在新時代,如何激發閩都文化新活力?市人大代表陳榮順等人認為,應推動福州傳統文化跨界融合創新發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陳榮順等人建議,強化政策扶持與引導。設立“福州市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文化、旅游等領域融合的研發、實踐項目。加強產業規劃與引導,明確各傳統技藝、文化元素在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與重點融合領域。規劃應涵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布局,引導相關企業、工作室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促進資源共享、人才交流與協同創新。
深化教育傳承與人才培養。鼓勵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增設“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應用”“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創新”等跨學科專業,培養既懂傳統文化又掌握現代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職業院校緊密結合市場需求,開設“傳統手工藝與文創設計”“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等實用型專業,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為企業定向輸送專業技能人才。
推動市場創新與品牌建設。引導企業、傳承人精準定位目標市場,開發個性化、多樣化、系列化的文創產品。實施“福州傳統文化品牌培育計劃”,挖掘梳理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品牌,如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福州評話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福州傳統文化品牌集群。
此外,促進文化融合與協同發展。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加大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研發投入。在歲時清供擺件藝術領域,進一步推廣應用永生花技術、數字化展示與線上推廣技術,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加強與國內外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優秀文化創意理念、技術與人才,促進福州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為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
“三條簪”引爆文旅IP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打造“三條簪”等一批網紅爆款文旅IP。
福州如何打造爆款文旅IP?市人大代表余峰等人分享了洛陽經驗。他們說,近年來,洛陽市著力培育以年輕人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新文旅產業,創新沉浸式旅游組織方式,以“洛邑古城+漢服”服務為載體,推動景區從觀光游覽型向沉浸體驗型轉變。
“目前,福州‘三條簪’還未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建議借鑒洛陽經驗,推動‘閩都+三條簪’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余峰等人建議,建設統一的信息發布與預約平臺,通過網絡平臺推出“線上下單、線下打卡、通關認證、積分兌換”等新玩法,吸引年輕消費群體。開發“三條簪”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等,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將“三條簪”文化元素融入沉浸式文旅產品中,如開發“三條簪”主題劇本殺、漢服體驗活動等,讓游客在互動中感受閩都文化的魅力。同時,舉辦“三條簪”主題文化節慶活動,如文化節、展覽等,提升“三條簪”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此外,推動“閩都+三條簪”與餐飲、住宿等行業的融合發展,打造“三條簪”主題餐廳、民宿等,形成“閩都+三條簪”完整的文旅產業鏈。
市人大代表周帆揚認為,福州可以依托地標,打造特色文旅IP。借助三坊七巷、愛心樹、馬尾船政遺址等地標,將福州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現代旅游體驗深度結合,開發文化沉浸式體驗項目。打造以非遺技藝為核心的主題文旅產品,如茉莉花茶文化節、漆藝博物館互動體驗,形成“一地一主題”的文旅IP體系。
文旅融合模式“新”起來
市人大代表周帆揚說,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是提升福州文化軟實力、促進文旅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發展的關鍵手段。
如何推動詩與遠方雙向奔赴?周帆揚認為,創新文旅產業融合模式。聚焦“出圈+”模式,持續做熱拗九節、“三條簪”等出圈產品,將出圈產品與三坊七巷、上下杭、茉莉花茶文化體驗研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福州特色的文旅項目;創新“非遺+”模式,持續探索推廣“文化+非遺+國潮+旅游”等文旅應用場景,融合國潮文化活動,推出一批非遺展示、創意市集、文化交流等非遺主題活動,在煙臺山、倉山師大學生街等客流量大的景點打造既傳統又時尚的非遺文化空間與活動場所;突出“業態+”文旅新模式,積極打造“文旅+演藝”“文旅+體育”“文旅+海洋”“文旅+教育”等新業態,持續激活城市文旅消費新動能。
加快推進智慧數字文旅發展,開發以福州歷史文化遺跡及著名景點為原型的互動游戲,如以白塔、烏塔、馬尾船政、鎮海樓等為基礎原型,搭建數字線上“福”禮天下互動手游,將有福之州之福氣、福禮帶給海內外游客。
此外,周帆揚建議,充分盤活歷史文化街區,從文化、藝術、教育、休閑、創新等維度出發,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煥新文化學府街。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