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海洋經濟重點項目90個以上、設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開工萬安配套碼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上持續發力,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繁忙的江陰國際集裝箱碼頭。記者 林雙偉 攝
關鍵詞:
力爭海洋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
報告點擊: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實施海洋經濟重點項目90個以上,力爭海洋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加快培育江陰化工新材料等4個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建成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推動粗蘆島現代船舶修造等海洋裝備產業集群發展。加快福州(連江)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拓展境外漁業基地,推廣深遠海養殖平臺。推進水產種業創新“5個10”工程,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水產預制菜產業。
延伸閱讀>>
福州的“風電傳奇”
建成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究與試驗檢測基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福州風電產業將續寫新的精彩故事。
去年10月,福清興化灣畔,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該機組3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不僅擁有完全知識產權,更是中國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技術快速進步的最新成果。
短短5年間,福州風電產業寫下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故事,推動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跨越發展,形成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為“海上福州”書寫了精彩一頁。
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下線。記者 池遠 攝
關鍵詞:
設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
報告點擊:深化海洋改革創新。推進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探索用海立體復合開發、海域使用權流轉等創新舉措,完成養殖海權改革。強化涉海金融服務模式創新,設立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基金,推動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復盤。建強福州海洋研究院、福州海洋食品研究院,加快構建“1+6+4”海洋科創平臺體系。
延伸閱讀>>
鍛造“藍色引擎”
海洋科創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2023年,福州啟動建設海洋經濟科創高地,圍繞深海養殖、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藥、智慧海洋、水產種業、海工裝備等六大領域,開展“揭榜掛帥”科研攻關。
同時,設立海洋研究院,嫁接6個海洋產業聯合研發中心,建設4個科創成果集中轉化區,構建“1+6+4”的海洋科創體系,為海創高地培育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目前,福州深遠海養殖平臺投放、投產數居全國第一,遠洋漁業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來自世界各地的漁獲紛紛從福州上岸。
“海上福州”高質量發展,讓福州人在餐桌上有了更多獲得感。2023年,福州水產品產量307.5萬噸,居全國第二位;漁業產值691.85億元,居全國第一位。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突破360公斤,是全國人均水平的7倍。
關鍵詞:
推進一批泊位建設 參與海洋國際交流
報告點擊:推動海洋開放合作。開工萬安配套碼頭、江陰18-19號泊位等項目,推進牛坑灣填海、可門6-7號泊位、元洪1-2號泊位等項目建設,竣工江陰進港航道三期等項目。提速港口后方鐵路、公路建設,拓展海鐵、海空、水水中轉等多式聯運,完善“公鐵海空網”集疏運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歐班列與“絲路海運”有效銜接。辦好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漁業周·漁博會等活動,用好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等平臺,積極參與海洋國際交流。
延伸閱讀>>
福州港的“國際朋友圈”
目前,福州的海洋港口服務水平全國一流,江陰港區最大可靠泊15萬噸級集裝箱船舶,羅源灣港區可門作業區最大可靠泊30萬噸級散貨船,福州“南集北散”港口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2023年,福州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3.3億噸,居省內第一位、全球第十七位。
截至目前,福州港江陰港區開通60多條內外貿集裝箱航線,入選“絲路海運”航線13條,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聯系,福州港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