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材料產業集群
助力福州發展新質生產力
林鋒委員
代表民革福州市委會發言:
新材料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是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建議福州市夯實新材料產業基礎地位,重點培育紡織和光電兩大發展方向,持續強化政策引導助力產業發展;加強鏈主企業牽引力,以“鏈式思維”拉動上下游企業集聚;凝聚科技創新合力,突破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和細分領域技術;完善人才、金融等方面要素保障,厚植產業發展沃土。
打造兩岸成果轉移轉化中心
深化科技創新合作
林群慧委員
代表民盟福州市委會發言:
福州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先行城市,有條件,有底氣,也有責任在加快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走前頭、作表率。建議打造兩岸成果轉移轉化中心,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合作,聚焦產業優勢,推動兩岸產業融合;完善創新載體,優化兩岸成果融合轉化生態;強化金融賦能,構建兩岸成果融合轉化支持體系;試點示范引導,探索兩岸成果融合轉化新途徑。
深耕養老服務
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羅蜀榕委員
代表民建福州市委會發言:
福州市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近年來養老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養老產業初具規模,但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建議筑牢兜底保障基礎,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體系;聚焦關鍵薄弱環節,推動養老服務持續健康運行;優化養老設施空間布局,加速推進醫養結合集聚發展;涵養“銀發經濟”市場生態,聚力推動“銀發經濟”全鏈條發展。
向海而進 尋海之美
加快發展海洋旅游產業
顧頎委員
代表民進福州市委會發言:
福州臨海而踞、向海而興,但海洋旅游產業占比較低,與海絲核心區、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發展定位不相適應。建議堅守堅持,構建海洋旅游大格局;依海依島,彰顯海洋旅游獨特性;亦文亦商,做強海洋旅游金招牌;向新向高,開拓海洋旅游新業態;提質提效,推動服務管理高水平。
加快推進閩江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
打好碧水保衛戰
林澄委員
代表農工黨福州市委會發言:
近年來,閩江流域“治水”取得顯著成效。我們建議,持續鞏固水質治理提升成效,推動落實一批水生態治理重點項目,補齊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短板,構建生態巡查管理新模式,守護好閩江碧水。聚焦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優化養殖空間布局,
落實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截污溝等,最大程度減少農田退水對流域水質的影響。
匯聚僑海資源
增力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
任義文委員
代表致公黨福州市委會發言:
福州是重點僑鄉,擁有豐富的僑海資源,這是福州擴大高水平開放的特色優勢,也是推動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們建議,借助榕籍僑胞在印尼的廣泛人脈資源,促進產業深度合作;以僑為橋搭平臺,深化海外僑社溝通聯絡機制,推進兩國園區信息共享、經驗交流和項目合作;暢通人才輸送渠道,提升高層次人才聚集度,增添園區發展動能。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
加快培育福州數據產業新生態
葉玲委員
代表九三學社福州市委會發言:
福州正全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城,加快探索構建數據產業生態。建議加強數據規范采集,擴充數據來源渠道,提升數據匯集流通效能;加快數據資源型和綜合型企業、數商、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市場主體培育;形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優勢產業特色應用,創建數據應用場景實驗室,發揮數據要素倍乘效應;強化國企作用,加強金融支持,提升安全管控,健全數據保障服務體系。
以榕臺高等教育融合推動示范區建設
陳椿委員
代表臺盟福州市委會發言:
新時期,福州市要全力擔負起中央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為兩岸高等教育融合創造更多機遇,推動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吸引更多臺灣師生來榕追夢、筑夢、圓夢。建議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密切部門區域聯動;進一步推動兩岸應通盡通,創新融合政策舉措;進一步造福臺灣師生,完善服務管理機制;進一步發揮臺胞作用,助力全域融合發展。
引領福州民營經濟向“新”求“質”
陳錦委員
代表福州市工商聯發言: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民營經濟的必然選擇。我們建議聚焦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升原始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聚焦產業集群發展,提升集群核心競爭力;聚焦長期價值投資,提升民間資本布局長期風投積極性;聚焦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質量。
推進用人單位辦托 助力實現“幼有善育”
王慷委員
代表福州市總工會發言:
近年來,福州市大力發展普惠托育事業,探索構建多元化托育服務模式。但在實踐中,福州市用人單位辦托的數量還較為有限。我們建議,以政策紅利激發用人單位“想辦托”,以精準服務助推用人單位“托得好”,以鏈式培養力促用人單位“托得穩”,推動“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發展。
做好“聯”字文章 匯聚僑智僑力
林丹丹委員
代表福州市僑聯發言:
福州是全國重點僑鄉,海外鄉親不少分布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蘊藏著豐富的科技人才資源,建議貫徹“大僑務”觀念,打造職能部門牽頭、園區企業聯動的工作機制;做好“聯”字文章,暢通僑智聯絡渠道;推進僑智服務市場化,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匯聚僑智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貢獻僑界新力量。
完善社會參與機制 推動古厝活化利用
陳濱峰委員
代表福州市政協新聞出版界別發言:
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保護挖掘是基礎,通過活化利用、達到文化的傳承發展才是最終目的,最需要久久為功。為做好這一重要課題,我們建議,要進一步認識福州古厝的資源價值,它是福州發展文化旅游的獨特優勢;要突破物業經營觀念,摸清家底,運用系統思維,按系統工程來規劃、推進,通過專業化、市場化道路,集納智慧、資金、資源,讓每一座古厝煥發光彩。
政務金融雙向賦能臺青臺企創業
俞敏委員
代表福州市政協經濟建設委員會發言:
福州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對臺工作決策部署,在多個領域率先開展融合實踐,建設了臺灣青年綜合服務平臺,探索“政務+金融”融合服務新模式。為了更好服務在榕臺青臺企,我們建議加大雙向賦能生態的構建拓展力度;加大對臺青臺企金融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創設臺企專屬金融產品;加大幫扶臺青創業的資源投入力度,提高臺青初創成功率。
講好鄉村故事 助推福州鄉村文化振興
林軍華委員
代表福州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發言:
近年來,福州市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在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處。我們建議,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的品牌;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效;培育鄉村文化人才,增強鄉村文化振興的動能。
高質效打造海洋研究院2.0版
陳建明委員發言:
福州海洋研究院“1+6+N”模式在推動“海上福州”建設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成效已經顯現。在此基礎上,建議福州海洋研究院提檔升級,做強“一家院所”,打造海上科技橋頭堡;瞄準“兩類群體”,培塑海上策源智囊團;聚焦“三產協同”,盤活海上經濟生態圈;緊扣“四鏈融合”,創設海上成果集散地。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黃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