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過了臘八就是年”,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們喜迎新春就是從一碗熱乎的臘八粥開始的。那么福州人過不過臘八節?臘八節和福州當地的拗九節有何不同?針對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民俗專家。
臘八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歷史。這天最溫暖的習俗,莫過于喝上一碗甜甜的臘八粥。徐珂《清稗類鈔》記載:“臘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
臘八粥也是沈從文、冰心、老舍等名家筆下的美食。福州著名女作家冰心在《臘八粥》一文中寫道: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
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告訴記者,舊時,在福州,人們是不過臘八節的,大家過的是拗九節。
據《閩菜史談》記載,福建大部分府、縣志書,基本沒有記載“吃臘八粥”的風俗。福州地區在農歷正月廿九日“吃拗九粥”。
說起拗九節與臘八節的區別,邱登輝表示主要有三點:時間不同——拗九節是農歷的正月二十九,臘八節是農歷十二月初八;流行地域不同——拗九節流行于福州十邑,臘八節流行于全國大多數地區;風俗意義不同——拗九節宣揚的是尊老敬老、崇尚孝順的精神,臘八節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驅逐疫病。
臘八節舉辦“銀齡晚會”、長者食堂煮起臘八粥,“愛心茶攤”為外賣小哥送上“臘八溫暖包”、連江馬祖漁民共嘗臘八粥……如今,過臘八節、喝臘八粥,在有福之州流行起來,不少市民祈盼新的一年萬事“粥”全。
眼下,福州已進入小寒節氣,又迎來臘八節,不過白天舒適的氣溫,加上陽光的助力,給人一種初秋的錯覺。福州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連東英表示,福州在小寒節氣的氣候特點主要表現為氣溫降低但尚未極寒、早晚溫差拉大、天氣以多云到晴為主。臘八以后,福州天氣以多云到晴為主。受冷空氣影響,8日至11日,福州氣溫持續降低,12日起氣溫逐漸回升。
來源:福州晚報
編輯:黃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