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福州,靈山秀水,形勝東南;文化璀璨,人才輩出。此間熱土,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等近現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僅留下了歷史的印跡,更書寫了無數的傳奇。
挖掘歷史底蘊,賡續“閩都”文脈。2025年6月17日,“紙上豐神——閩都近現代名人書法展”在福州城市會客廳福之軒展廳(福州市三坊七巷安民巷16號對面)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匯聚人物眾多,涵蓋領域廣泛,橫跨歷史時期久遠,實屬難得一見。展覽為期一個月(逢周一閉館),以名人書法作品為舟,帶領觀者穿越時空,感受近現代“閩都文化”風流。
展覽精心挑選了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嚴復等六十位名人百余件書法佳作。其中,林則徐的書法端莊遒勁,具陽剛浩然之氣;沈葆楨的作品沉雄清健,別具一格;嚴復的書法作品則含筋抱骨,秀勁遒逸……這些墨寶,遠非簡單的線條組合,它們不僅勾勒出近現代福州書法的清晰脈絡,更在筆鋒流轉間,飽含著創作者對時代、對生活的深刻思考與感悟。
這些作者,大多并非以“書法家”名動天下,他們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宦海沉浮的賢達、清代科場的佼佼者、學富五車的鴻儒。然而,他們的字里行間,卻天然地流淌著書卷的雅致與詩人的豪情。他們將自撰的詩文詞賦揮灑于紙上,這不僅是個人情懷的抒發,更是“閩都”文人“能詩善文,兼擅辭賦”這一獨特風氣的生動縮影。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名家并非孤立的存在,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聯,遠非同鄉或時代相近那么簡單。有的是姻親,彼此走動;有的是師生,傳承有序;有的是摯友,詩酒唱和;有的是同僚,相互砥礪。細細品味,便能發現許多有趣的故事。例如,晚清重臣陳寶琛等人就給篆刻大家潘主蘭訂立過書畫潤例,留下了珍貴的《素心處士書畫引》。這份潤例,不僅是當時書畫市場運作的見證,字里行間還透露出前輩對后輩才情的慧眼識珠與悉心提攜。同樣,詩壇宿儒陳衍也曾為白描大師陳子奮訂立潤例。文人雅士互相欣賞與支持,在閩都文脈中屢見不鮮。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來文(左一)與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授徐東樹觀展
這些關系網中,親情、師生的傳承更是佳話頻傳。林則徐與沈葆楨是翁婿,沈覲壽又為沈葆楨的重孫,“五子登科第,四世翰墨家”的郭柏蔭家族……這里的傳承不僅是傳授學問,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晚輩、弟子的筆墨風格與人生格局。正是這些或親或故、亦師亦友的關系,讓“閩都”的書法文化充滿了人情味與生命力。展廳為此特別設計了“閩都近現代書法家的‘朋友圈’”,以圖譜形式呈現,供觀眾品味。
為了讓觀眾有更好地打卡體驗,展覽特別在古厝空間內精心打造了一間清末民初的文人書房。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回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古色古香的桌椅靜置,筆墨紙硯齊備,透過窗欞的光影溫柔地灑在展出的宣紙上,空氣中似乎也彌漫著淡淡的墨香與久遠的書卷氣息。在這里,傳統與現代悄然交融。當觀者靜心沉潛,與林則徐、沈葆楨等先賢隔空對話,品味筆尖流淌的智慧與情感時,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便浸潤了一抹從容與詩意,而這,恰恰屬于“現代閩生活”那一份獨特的雅韻。這份雅致,更可以親身參與。展覽精心準備了空白扇面,供觀眾現場書寫、創作。觀眾在感受墨水在扇面上暈染的樂趣的同時,也可以感知文化體驗與社交分享巧妙結合。
首展在榕城精彩呈現后,展覽還將“出走”西安,與更多書法愛好者續寫筆墨情緣。這些珍貴的作品也將結集出版,既是對近現代“閩都”歷史名人藝術成就的展示,也為“閩都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據悉,本次展覽由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福州市鼓樓區委宣傳部主辦,文化生活報社承辦。
仲夏時節,惠風和暢,芳草未歇,正是雅聚好時光。誠摯邀請廣大市民朋友們,走進福之軒展廳,讓墨香浸潤感官,與歷史對話,細品“現代閩生活”的雅趣,共賞中華文化的浩瀚璀璨。
本報記者 馬洛